小九直播间足球直播视频在线观看

联系我们

小九直播间足球直播 联系人:程经理 手机号:18909660828 座机号:0556-6980508 地 址:桐城市华东塑料城

广东最严“限塑令”实施一周 贪方便“习惯”何时“可降解”?

- 来源:小九直播间足球直播视频在线观看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02 17:07:35-

  早在2008年6月1日,全国范围内开始正式实施“限塑令”,各地各大商超开启塑料袋“有偿使用”模式。少则一毛,多则一元,“限塑令”实施的12年间,的确让不少消费的人在使用前“三思”了一下,但对于部分消费者而言,这一成本敌不过“方便”二字。

  广东省发改委提到,广东省塑料产业的产量、产值约占全国的16%和26%,位居全国首位,但在可循环、易回收、可降解塑料技术和产能方面存在很明显短板。为此,广东发布了《关于逐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建议》,该“限塑令”自今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,被称为广东版最严“限塑令”。

  上述意见明确,到2020年底,广州、深圳城市建成区的商场、超市、药店、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,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,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。

  那么一周过去了,广州的实施情况如何呢?就此,新快报记者走访广州多个区的商场、超市、农贸市场等,发现农贸市场、超市的免费塑料袋成了“消耗大户”,尽管如此,有部分商家纷纷响应政策,开始提供可降解购物袋,并取消了塑料吸管。

  在超市,稻谷杂粮、水果蔬菜、肉食海鲜等陈列在货架柜子里的食物,只要不是提前包装称重并打上价格标签的,都需要市民自行挑选称重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手撕塑料袋成为了刚需,而通常要称重的散装商品旁,都会放着一大卷的连卷袋,即手撕保鲜袋。在走访观察中,新快报记者看出,对于结账时需要自费购买的塑料袋,有不少市民已形成了“惯性思维”,能不用塑料袋便不用,不过对这些连卷袋却“相当大方”。

  9月6日,新快报记者来到位于龙口西的一家百佳超市,观察到市民在挑选蔬果时,一般只用一个保鲜袋即可,但一旦挑选肉类,便会比较“大手大脚”些。现场有一位五六十岁的阿姨进入生鲜区后,先撕下来两三个保鲜袋,再前往猪肉区挑选猪骨——一个保鲜袋套手,避免脏手;另一个保鲜袋则用来装猪骨;待工作人员称重后,再将这袋猪骨放入一个新的保鲜袋中。这么算下来,这位阿姨买一份猪骨,前后共耗费了3个保鲜袋。

  而即使面对包装完整的袋装冰鲜鸡,不少消费者都会因为它是从冰柜里拿出来的,而在外面再套上一层保鲜袋,避免融化带来的水珠。

  相比结账时需要购买的塑料袋,免费的连卷袋备受“欢迎”。在越秀区的一家胜佳超市,超市店员介绍,顾客很多是周边社区的居民,部分人会自备环保袋,或者拉着手推车,但由于连卷袋是免费的,消耗量比较大,有些人还会顺手多扯几个回家。

  “他们是顾客,我们也说不了什么,每天要用掉八九卷袋子。”店员有些无奈地说。以每卷200个袋子计算,这个超市每天要消耗掉上千个连卷袋。此外,除了购物袋和连卷袋,超市里用到的塑料制品还有用于装生鲜的泡沫箱、包装绳和分装水果、蔬菜的塑料盒。

  随后,记者走访了棠下金佳生活超市、客村沃尔玛,发现这样的情况同样不少见。

  在此次广东版“限塑令”中,多次提及电商、外卖、快递等新兴领域,这几方面无疑成为重点限塑对象。对此,《关于逐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建议》政策解读透露,据行业协会统计,2019年广东省外卖、快递、电商等行业消耗的一次性塑料袋、塑料包装、塑料餐具等合计达到55.5万吨,近三年年均增长达16%。

  “我买4个黄桃,每个先用泡沫网装着,再放在透明塑料盒里,盒外面再套一个保鲜袋,最后再一个塑料袋。”市民陈女士平日里喜欢在某电子商务平台买菜,但对于部分生鲜蔬果的“过分”包装并不赞同。“虽然感觉平台是怕商品磕碰致坏,但这样的包装真的太浪费了,拆出来一堆垃圾,消费者处理起来也麻烦。”

  此外,外卖、快递越来越成为塑料制品的“消耗大户”,目前大部分外卖餐饮企业,在配餐时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菜品的完整性以及方便配送,会在外包装使用塑料袋。据新华社报道,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在2000万以上。以每单使用1个塑料袋计算,年使用塑料袋超过了70亿个。

  不过,也有消费者向新快报记者反映,“限塑令”实施后有餐饮商家的外卖包装已悄然“升级”。市民林女士和记者说,她常点的某家面食连锁餐饮品牌,以往小食炸鸡排是用塑料袋包装好,放在面盒上。而最近一周点外卖,发现塑料袋改成了纸袋。“虽然纸袋一闷容易有股味道,而且容易渗油,但这样更环保些,也不错。”

  从去年起,星巴克试点纸吸管,引起一轮热议。而今年以来,其线下门店全面不再使用塑料吸管,推广纸吸管。9月6日,新快报记者来到位于龙口西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,发现点冷饮时,店员并不会提供纸吸管,而是建议直接开盖喝,但顾客可按需自取。同时,该店提供打包饮品和食物的包装,均为纸袋。

  记者走访多家网红奶茶店发现,大多数的包装仍沿用着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和吸管,一个订单有多杯饮品的,还得再加一个塑料托底。某网红奶茶店的打包方式颇为讲究,先用一层薄膜把塑料杯装着的奶茶包起来,贴上封贴,再装进打包的袋子里。这家店的一款主打产品,还是以桶装水瓶为卖点。

  奶茶界“网红”喜茶,亦在外卖时提供了多样选择——下单时顾客可选择纸吸管或常规吸管。记者在天河北路的一家喜茶店看到,店内贴有说明告知顾客推广纸吸管,外卖包装袋也改为带有保持温度的功能的编织袋。然而,放置吸管的桶内摆放的却是塑料吸管,店员解释称,这是由于当天店内的纸质吸管使用完了。记者看到,喜茶提供的塑料吸管包装上,写明“少使用吸管更环保,无加料产品可通过杯盖小口或开盖饮用,无需吸管”的字样。

  而对于麦当劳、肯德基两大连锁品牌,也纷纷推出相应的措施。6月30日起,麦当劳中国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近千家餐厅的堂食及外带率先实施停用塑料吸管,消费者可通过新型杯盖直接饮用不含固形物的冷饮。

  记者走访天河一家肯德基时,发现点餐处旁立着一块牌子,写明“不用吸管或杯盖也能美美喝一杯”,表示冷饮不提供吸管和杯盖,如有需要请向店员询问。该店店员和记者说,多数顾客拿到餐食会问为什么没有吸管杯盖,一旦解释后大部分顾客都表示支持。如果得知用餐顾客中有小孩子,则会主动提供杯盖和吸管,“怕小孩子喝饮料时洒出来,造成不便。”不过记者看出,该店内有个顾客自助打包区,里面放置着纸巾、纸袋,装食物、饮料的两种塑料袋,喝热饮的吸管,塑料勺子等,可以每时每刻拿取,并无限制。

  自2008年推出“限塑令”之后,这么多年过去,大型商超采取自费购买塑料袋的方式之后,“限塑”已有了很大的改进,但在走访过程中,新快报记者看出农贸市场仍是使用塑料袋的“重灾区”。

  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学民告诉新快报记者,在此前的调研中,他曾跑过多个农贸市场,发现市民买菜情况跟10年前一模一样,“一把小葱给一个袋子、两个大蒜给一个小塑料袋,买下来能用掉六七个塑料袋。”

  在天河区东南街菜市场,家禽、蔬菜、海鲜、熟食、粮油等生活食品均有提供,每到早上、下午买菜高峰期,人来人往的。在购买了多样菜品之后,不少市民手里都拎着白色、蓝色、红色等多个不一样的颜色塑料袋,装着不同类别的东西。

  对于免费给塑料袋的做法,有多名摊主均表示,一直都是这么做的,暂时做不到不给塑料袋。一家卖鱼摊的摊主对记者说,对于鱼、虾等这些生鲜,还有腥味,“刚杀好的鱼,不用塑料袋装,怎么卖出去?”

  而在客村一家农贸市场,一家卖蔬菜的小摊主有着同样的看法,他说,对于“限塑令”的实施,他没有感受到太大的变化,“顾客买一把青菜,肯定得用袋子装啊,拎的东西多了,想多要一个,也不可能不给。”他说,之前有在新闻上看到要实施“限塑令”,不过在摆摊的时候,没有人找他说过这事,他也就不放在心上。至于为何不使用可降解塑料袋,摊主给出的理由是:“那个贵一些,使用效果也不是很好,我赚的利润更薄了。”

  根据广东新施行的“限塑令”,在商场、超市、药店、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,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。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,虽然新“限塑令”的截止时间是今年年底,但不少商场超市已经行动起来。

  有消费者告诉新快报记者,广州永旺超市在新“限塑令”颁布前便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塑料袋。与普通塑料袋相比,这类塑料袋更柔软细腻,且富有弹性,但与此同时,价格也更贵——小号塑料袋每个0.9元,大号塑料袋每个1.3元。

  广东胜佳超市有限公司采购部的相关负责人李先生和记者说,目前该公司旗下很多超市用的是库存的普通塑料袋,但公司了解到新“限塑令”之后,已经备好了可降解的购物袋和纸质吸管,从9月1日起就逐步铺开,预计两个月之内可以在旗下70多家超市里全面更新完毕。

  他表示,这种可降解购物袋的成本要比原先的塑料袋高10%,在企业的承受范围,因此更换新购物袋之后,售价还是维持0.2元不变。

  至于连卷袋和塑料盒,李先生表示,一种原因是新规没有要求,另一方面,暂时还没找到适合的替代品,因此没有替换的计划,“既要符合标准,又要有承重力和韧度,最主要是厂家能生产出合适的替代产品比较少。”

  备注:细化标准将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动态更新调整。在应对自然灾害、事故灾害、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期间,用于特定区域应急保障、物资配送、餐饮服务等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免于禁限使用。

  对于“限塑令”,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学民深表赞同,认为塑料的滥用问题确实给整个生态链造成了威胁,“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,不限塑是不行的。”夏学民告诉记者,目前要解决的不是不用塑料,而是让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来代替,如可降解塑料。

  在夏学民看来,农贸市场的塑料袋问题一直是难题,因为农贸市场销售的是初级农产品,其销售行为与包装行为同时发生,“市民买菜过程中,该拿的塑料袋还是拿了。”夏学民说,何时能做到在农贸市场全覆盖可降解塑料袋,这意味着“限塑令”取得了较大的成功。

  为此,夏学民建议,必须在农贸市场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袋,相关政府部门、市场管理方要多跟商家宣传,可以像商超那样,逐步推进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,“商家在卖菜时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,也跟市民宣传塑料袋可以反复使用,久而久之养成习惯。”

  夏学民认为,塑料袋管理难,在于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,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,“建议新一轮的限塑令要分门别类地弄,从源头上管控,对于塑料生产企业做一些政策导向,引导向新的方向发展。”

  此外,当有部分塑料企业在转型过程出现了亏损,政府可以考虑适当给予财政补贴,“毕竟这是为了维护大的环境效益。”夏学民说,在市民使用这一方面,政府部门同样要做好政策宣传,鼓励循环使用塑料袋。

  广州市政协委员、民革广州市委会委员董文多年来一直关注“白色污染”的问题。他也是广州大学化工学院的院长,作为大学里研究新材料的学者,董文多年前就提出,政府应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,让市民们知道塑料袋的危害。

  “市民在菜市场里买一条萝卜都要一个塑料袋,而他们不知道凡是有色塑料都含有添加剂,里面的铅会渗透到食物中。”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上,他也提出了相关提案,指出实施力度更强的“限塑令”或“禁塑令”势在必行。他指出,面对外卖、电商、快递等新业态下的城市“白色污染”问题,广州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和对策。

  为此,他建议,将要求更高的“限塑令”自上而下落实到行业污染链条各层面,建立生产厂家、电商平台企业、用户末端等全行业链条责任清单,加大处罚和疏导协同管理措施,要从源头和流通过程中全面解决外卖、电商、快递等新业态所带来的新的广州“白色垃圾”问题,让相应的责任主体切实担负起处理“白色污染”的责任。

  同时,要鼓励绿色环保替代方案的开发,推动产业升级,加大对再生塑料资源企业投入和税收优惠,使其能够在市场中生存。让“白色污染”的塑料袋、饭盒等在市场中找到再生替代品。

  董文提到,对于政府部门方面,还要加大宣传力度,让“限塑”工作广为人知,在推行中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并不断完善。

  早在2008年6月1日,全国范围内开始正式实施“限塑令”,各地各大商超开启塑料袋“有偿使用”模式。少则一毛,多则一元,“限塑令”实施的12年间,的确让不少消费者在使用前“三思”了一下,但对于部分消费者而言,这一成本敌不过“方便”二字。

  广东省发改委提到,广东省塑料产业的产量、产值约占全国的16%和26%,位居全国首位,但在可循环、易回收、可降解塑料技术和产能方面存在明显短板。为此,广东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》,该“限塑令”自今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,被称为广东版最严“限塑令”。

  上述意见明确,到2020年底,广州、深圳城市建成区的商场、超市、药店、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,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,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。

  那么一周过去了,广州的实施情况如何呢?就此,新快报记者走访广州多个区的商场、超市、农贸市场等,发现农贸市场、超市的免费塑料袋成了“消耗大户”,尽管如此,有部分商家纷纷响应政策,开始提供可降解购物袋,并取消了塑料吸管。

  在超市,稻谷杂粮、水果蔬菜、肉食海鲜等陈列在货架柜子里的食物,只要不是提前包装称重并打上价格标签的,都需要市民自行挑选称重。这意味着手撕塑料袋成为了刚需,而一般需要称重的散装商品旁,都会放着一大卷的连卷袋,即手撕保鲜袋。在走访观察中,新快报记者发现,对于结账时需要自费购买的塑料袋,有不少市民已形成了“惯性思维”,能不用塑料袋便不用,不过对于这些连卷袋却“相当大方”。

  9月6日,新快报记者来到位于龙口西的一家百佳超市,观察到市民在挑选蔬果时,一般只用一个保鲜袋即可,但一旦挑选肉类,便会比较“大手大脚”些。现场有一位五六十岁的阿姨进入生鲜区后,先撕下来两三个保鲜袋,再前往猪肉区挑选猪骨——一个保鲜袋套手,避免脏手;另一个保鲜袋则用来装猪骨;待工作人员称重后,再将这袋猪骨放入一个新的保鲜袋中。这么算下来,这位阿姨买一份猪骨,前后共耗费了3个保鲜袋。

  而即使面对包装完整的袋装冰鲜鸡,不少消费者都会因为它是从冰柜里拿出来的,而在外面再套上一层保鲜袋,避免融化带来的水珠。

  相比结账时需要购买的塑料袋,免费的连卷袋备受“欢迎”。在越秀区的一家胜佳超市,超市店员介绍,顾客很多是周边社区的居民,部分人会自备环保袋,或者拉着手推车,但由于连卷袋是免费的,消耗量比较大,有些人还会顺手多扯几个回家。

  “他们是顾客,我们也说不了什么,每天要用掉八九卷袋子。”店员有些无奈地说。以每卷200个袋子计算,这个超市每天要消耗掉上千个连卷袋。此外,除了购物袋和连卷袋,超市里用到的塑料制品还有用于装生鲜的泡沫箱、包装绳和分装水果、蔬菜的塑料盒。

  随后,记者走访了棠下金佳生活超市、客村沃尔玛,发现这样的情况同样不少见。

  在此次广东版“限塑令”中,多次提及电商、外卖、快递等新兴领域,这几方面无疑成为重点限塑对象。对此,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》政策解读透露,据行业协会统计,2019年广东省外卖、快递、电商等行业消耗的一次性塑料袋、塑料包装、塑料餐具等合计达到55.5万吨,近三年年均增长达16%。

  “我买4个黄桃,每个先用泡沫网装着,再放在透明塑料盒里,盒外面再套一个保鲜袋,最后再一个塑料袋。”市民陈女士平日里喜欢在某电商平台买菜,但对于部分生鲜蔬果的“过分”包装并不赞同。“虽然感觉平台是怕商品磕碰致坏,但这样的包装真的太浪费了,拆出来一堆垃圾,消费者处理起来也麻烦。”

  此外,外卖、快递越来越成为塑料制品的“消耗大户”,目前大部分外卖餐饮企业,在配餐时为了保证菜品的完整性以及方便配送,会在外包装使用塑料袋。据新华社报道,公开数据显示,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在2000万以上。以每单使用1个塑料袋计算,年使用塑料袋超过了70亿个。

  不过,也有消费者向新快报记者反映,“限塑令”实施后有餐饮商家的外卖包装已悄然“升级”。市民林女士告诉记者,她常点的某家面食连锁餐饮品牌,以往小食炸鸡排是用塑料袋包装好,放在面盒上。而最近一周点外卖,发现塑料袋改成了纸袋。“虽然纸袋一闷容易有股味道,而且容易渗油,但这样更环保些,也不错。”

  从去年起,星巴克试点纸吸管,引起一轮热议。而今年以来,其线下门店全面停止使用塑料吸管,推广纸吸管。9月6日,新快报记者来到位于龙口西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,发现点冷饮时,店员并不会提供纸吸管,而是建议直接开盖喝,但顾客可按需自取。同时,该店提供打包饮品和食物的包装,均为纸袋。

  记者走访多家网红奶茶店发现,大多数的包装仍沿用着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和吸管,一个订单有多杯饮品的,还得再加一个塑料托底。某网红奶茶店的打包方式颇为讲究,先用一层薄膜把塑料杯装着的奶茶包起来,贴上封贴,再装进打包的袋子里。这家店的一款主打产品,还是以桶装水瓶为卖点。

  奶茶界“网红”喜茶,亦在外卖时提供了多样选择——下单时顾客可选择纸吸管或常规吸管。记者在天河北路的一家喜茶店看到,店内贴有说明告知顾客推广纸吸管,外卖包装袋也改为带有保温功能的编织袋。然而,放置吸管的桶内摆放的却是塑料吸管,店员解释称,这是由于当天店内的纸质吸管使用完了。记者看到,喜茶提供的塑料吸管包装上,写明“少使用吸管更环保,无加料产品可通过杯盖小口或开盖饮用,无需吸管”的字样。

  而对于麦当劳、肯德基两大连锁品牌,也纷纷推出相应的措施。6月30日起,麦当劳中国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近千家餐厅的堂食及外带率先实施停用塑料吸管,消费者可通过新型杯盖直接饮用不含固形物的冷饮。

  记者走访天河一家肯德基时,发现点餐处旁立着一块牌子,写明“不用吸管或杯盖也能美美喝一杯”,表示冷饮不提供吸管和杯盖,如有需要请向店员询问。该店店员告诉记者,多数顾客拿到餐食会问为什么没有吸管杯盖,一旦解释后大部分顾客都表示支持。如果得知用餐顾客中有小孩子,则会主动提供杯盖和吸管,“怕小孩子喝饮料时洒出来,造成不便。”不过记者发现,该店内有个顾客自助打包区,里面放置着纸巾、纸袋,装食物、饮料的两种塑料袋,喝热饮的吸管,塑料勺子等,可以随时拿取,并无限制。

  自2008年推出“限塑令”之后,这么多年过去,大型商超采取自费购买塑料袋的方式之后,“限塑”已有了很大的改进,但在走访过程中,新快报记者发现农贸市场仍是使用塑料袋的“重灾区”。

  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学民告诉新快报记者,在此前的调研中,他曾跑过多个农贸市场,发现市民买菜情况跟10年前一模一样,“一把小葱给一个袋子、两个大蒜给一个小塑料袋,买下来能用掉六七个塑料袋。”

  在天河区东南街菜市场,家禽、蔬菜、海鲜、熟食、粮油等生活食品均有提供,每到早上、下午买菜高峰期,人来人往的。在购买了多样菜品之后,不少市民手里都拎着白色、蓝色、红色等多个不同颜色塑料袋,装着不同类别的东西。

  对于免费给塑料袋的做法,有多名摊主均表示,一直都是这么做的,暂时做不到不给塑料袋。一家卖鱼摊的摊主对记者说,对于鱼、虾等这些生鲜,还有腥味,“刚杀好的鱼,不用塑料袋装,怎么卖出去?”

  而在客村一家农贸市场,一家卖蔬菜的小摊主有着同样的看法,他说,对于“限塑令”的实施,他没有感受到太大的变化,“顾客买一把青菜,肯定得用袋子装啊,拎的东西多了,想多要一个,也不可能不给。”他说,之前有在新闻上看到要实施“限塑令”,不过在摆摊的时候,没有人找他说过这事,他也就不放在心上。至于为何不使用可降解塑料袋,摊主给出的理由是:“那个贵一些,使用效果也不是很好,我赚的利润更薄了。”

  根据广东新施行的“限塑令”,在商场、超市、药店、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,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。记者了解到,虽然新“限塑令”的截止时间是今年年底,但不少商场超市已经行动起来。

  有消费者告诉新快报记者,广州永旺超市在新“限塑令”颁布前便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塑料袋。与普通塑料袋相比,这类塑料袋更柔软细腻,且富有弹性,但与此同时,价格也更贵——小号塑料袋每个0.9元,大号塑料袋每个1.3元。

  广东胜佳超市有限公司采购部的相关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,目前该公司旗下很多超市用的是库存的普通塑料袋,但公司了解到新“限塑令”之后,已经备好了可降解的购物袋和纸质吸管,从9月1日起就逐步铺开,预计两个月之内可以在旗下70多家超市里全面更新完毕。

  他表示,这种可降解购物袋的成本要比原先的塑料袋高10%,在企业的承受范围,因此更换新购物袋之后,售价还是维持0.2元不变。

  至于连卷袋和塑料盒,李先生表示,一方面是新规没有要求,另一方面,暂时还没有找到符合的替代品,因此没有替换的计划,“既要符合规定标准,又要有承重力和韧度,最主要是厂家能生产出合适的替代产品比较少。”

  备注:细化标准将结合实际执行情况做动态更新调整。在应对自然灾害、事故灾害、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期间,用于特定区域应急保障、物资配送、餐饮服务等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免于禁限使用。

  对于“限塑令”,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学民深表赞同,认为塑料的滥用问题确实给整个生态链造成了威胁,“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,不限塑是不行的。”夏学民和记者说,目前要解决的不是不用塑料,而是让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来代替,如可降解塑料。

  在夏学民看来,农贸市场的塑料袋问题一直是难题,因为农贸市场销售的是初级农产品,其销售行为与包装行为同时发生,“市民买菜过程中,该拿的塑料袋还是拿了。”夏学民说,何时能做到在农贸市场全覆盖可降解塑料袋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“限塑令”取得了较大的成功。

  为此,夏学民建议,必须在农贸市场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袋,相关政府部门、市场管理方要多跟商家宣传,可以像商超那样,逐步推进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,“商家在卖菜时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,也跟市民宣传塑料袋能反复使用,久而久之养成习惯。”

  夏学民认为,塑料袋管理难,在于它是一个都会存在的现象,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,“建议新一轮的限塑令要分门别类地弄,从源头上管控,对于塑料生产企业做一些政策导向,引导向新的方向发展。”

  此外,当有部分塑料企业在转型过程出现了亏损,政府可优先考虑适当给予财政补贴,“毕竟这是为维护大的环境效益。”夏学民说,在市民使用这一方面,政府部门同样要做好政策宣传,鼓励循环使用塑料袋。

  广州市政协委员、民革广州市委会委员董文多年来一直关注“白色污染”的问题。他也是广州大学化工学院的院长,作为大学里研究新材料的学者,董文多年前就提出,政府应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,让市民们知道塑料袋的危害。

  “市民在菜市场里买一条萝卜都要一个塑料袋,而他们不知道凡是有色塑料都含有添加剂,里面的铅会渗透到食物中。”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上,他也提出了相关提案,指出实施力度更强的“限塑令”或“禁塑令”势在必行。他指出,面对外卖、电商、快递等新业态下的城市“白色污染”问题,广州还没找到很好的处理方法和对策。

  为此,他建议,将要求更高的“限塑令”自上而下落实到行业污染链条各层面,建立生产厂商、电子商务平台企业、用户末端等全行业链条责任清单,加大处罚和疏导协同管理措施,要从源头和流通过程中全面解决外卖、电商、快递等新业态所带来的新的广州“白色垃圾”问题,让相应的责任主体切实担负起处理“白色污染”的责任。

  同时,要鼓励绿色环保替代方案的开发,推动产业升级,加大对再生塑料资源企业投入和税收优惠,使其能够在市场中生存。让“白色污染”的塑料袋、饭盒等在市场中找到再生替代品。

  董文提到,对于政府部门方面,还要加大宣传力度,让“限塑”工作广为人知,在推行中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并逐渐完备。